《大自然的语言》教案

时间:2024-07-16 22:43:00
【精品】《大自然的语言》教案3篇

【精品】《大自然的语言》教案3篇

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,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,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。教案应该怎么写呢?以下是小编整理的《大自然的语言》教案3篇,欢迎阅读,希望大家能够喜欢。

《大自然的语言》教案 篇1

预设目标:

1、感受大自然无穷的奥秘和乐趣,培养热爱大自然、热爱科学的兴趣。

2、读懂课文中介绍的五种大自然的语言,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补充,仿写诗歌。收集有关天气变化的谚语,丰富自然科学知识。

3、初步掌握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,背诵课文。

4、学会本课2个生字,理解4个新词语的意思。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,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。

教学重点:

初步掌握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,背诵课文。读懂课文中介绍的五种大自然的语言,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补充,仿写诗歌。收集有关天气变化的谚语,丰富自然科学知识。根据课文特点进行字词句篇的积累。

教学难点 :

感受大自然无穷的奥秘和乐趣,培养热爱大自然、热爱科学的兴趣。培养观察思考、探究追问的品质。能初步掌握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,独立阅读。

教学时间:2课时

教学过程

第一课时

课时目标:

1、初步掌握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,懂课文中介绍的五种大自然的语言,感受然无穷的奥秘和乐趣。

2、学会本课2个生字,理解4个新词语的意思。能有感情朗读课文。

一、引入新课

出示课题(14、大自然的语言),大自然究竟有哪些语言呢?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篇科普文章。回忆阅读方法,归纳阅读思路: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科学知识(大自然的语言)?是怎样介绍的?了解这些科学知识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?

二、学生自学

学生按照预习常规及其本课学习要求进行独立学习或小组学习,学习要求可如下:

1、读通课文,正确朗读生字,注意多音字的读音。

2、提出不懂的问题。

3、思考(讨论):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科学知识(大自然的语言)?是怎样介绍的?

三、交流自学情况

1、质疑解疑

理解准是、编队、年轮、视而不见等词语的意思,以及诗句的意思。

2、读懂五种大自然的语言所传达的科学知识。学习26段。

填写下表:

观察到的现象 大自然要告诉我们

白云飘得高(低) 明天晴(雨)

蚂蚁搬家 天快要下雨了

蝌蚪在水中游泳 春天来临

大雁编队南飞 秋天来临

大树的年轮

树龄

作者是怎样介绍的?这篇诗歌中有哪些句子你觉得特别好的,好在哪里?(结合谈体会,有感情读好这篇课文)

3、学习课文1、7段

怎样才能发现和读懂大自然的语言呢?读读第1、7段。

这语言到处都有,仔细观察就能发现。

大自然的语言并不难懂,只要你肯观察思考。假如你害怕动脑筋,那就常常会视而不见。

四、补充拓展

1、你仔细观察过大自然吗?还有哪些语言,你看懂了呢?

2、续写上表,以小组为单位比赛。

3、交流各组表格。

五、巩固字词、熟读课文

六、课外作业

1、收集有关天气变化的谚语,下节课全班交流

2、背诵课文

第二课时

课时目标:

1、交流天气变化的谚语,丰富自然科学知识。仿写诗歌一节或几节。

2、熟练背诵课文,巩固字词。

3、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,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。

一、巩固字词、检查背诵

1、听写部分词语、句子。

2、检查课文背诵情况。

二、交流收集的气象谚语

以小组为单位,交流谚语,学习部分谚语的意思。

例如:朝有棉絮云,下午雷雨鸣。(夏天,晴空中有时出现如棉絮的云,大小不等,高低不一,叫絮状高积云。它是在三、五千米的高空,潮湿空气层极不稳定的条件下形成的。到下午,因地面受热,低层大气也处于不稳定状态,伴随这种云将出现打雷下雨的积雨云。故这种棉絮云在夏天的早晨出现,可以知道午后将有雷雨。)

三、根据学生收集的谚语,仿写一节或几节诗歌。(其中第2、3段,第4、5段段式相同,可仿写参照。)

四、完成练习

1、改写

①出示课文中的两个反问句,说说句子的意思。

②仿照例句,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。

③完成作业 本中相关作业 。

2、仿写只要就能的句子。

3、完成作业 本中的练习

五、课外作业

1、编写谚语小报。

2、根据自己的喜好,上网了解大自然的语言。

《大自然的语言》教案 篇2

教学目标:

1、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,掌握五种大自然的语言;

2、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,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初步培养收集资料和处理资料的能力;

3、激发学生爱科学、爱自然的情感。

教学重点:

  读中积累诗歌的语感。

教学难点:

通过“准是”“反问句”来体会诗歌的节奏美和起伏美。

教学过程:

一、资料导入

1、出示图片,揭题。

2、检查资料的收集。

二、整体感知

1、师配乐朗读。问:谁来说说听了这首诗的感受?

2、自由读。问:哪几节写了大自然的语言?(板书五种语言)

3、指名读,你知道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?

三、品读2-6节

1、小组合作,练习朗读。(教师巡回指导)

2、交流反馈

白云:准是还可以换成什么词?这里能用“一定是”吗?

蝌蚪:反问句改成陈述句。

大雁、年轮、蚂蚁:相机指导朗读。

3、齐读2-6节

四、运用处理资料

1、资料分类、模仿作诗

2、交流,读诗

五、总结

板书设计

大自然的语言

白云蚂蚁天气

蝌蚪大雁季节

大树年轮年龄

《大自然的语言》教案 篇3

一.教学目标:

1.了解物候学的内容、意义、规律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,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。

2.学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、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。

3.掌握举例子、打比方等说明方法。

4.学习说明语言的准确、生动和恰当地运用对偶、比喻、拟人等修辞手法。

二.教学重点、难点:

1.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,体会说明的条理性。

2.学习本文准确严谨、生动优美的语言,体会说明的生动性。

3.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,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。

三.教学安排:

2课时。

四.教学过程:

第一课时

一.导入:

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的几篇说明文,他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,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,即事理说明文。今天我们学习《大自然的语言》。

二.朗读课文,整体把握文意

1.生字词:

连翘()翘()尾巴衰()草连天鬓毛衰()落()叶丢三落()四落()枕观()测

玄妙观()差()异差()遣差()劲

参差()

2.学生集体朗读

3.根据课后练习一,快速准确筛选信息,整体把握文意。

(1)什么叫物候?什么叫物候学?

(2)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?

(3)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?

(4)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?

明确:

(1)草木荣枯、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,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;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,叫物候学。

(2)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,比较简便,容易掌握,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。

(3)纬度、经度、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。

(4)预报农时,安排播种日期;安排农作物区划,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;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;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;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。

学生对于第四题,文中有些提示学生的标志性词语,如:“首先是为了……

此外……此外还有……对于……还可以……也还可以……为了……”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、概括很有参考价值。

4.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层次。

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?各说明了什么?

本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。

第一部分,1至3段,说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。

第二部分,4、5两段,说明物候观察对农业的重要性。

第三部分,6至10段,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。

第四部分,11、12两段,阐明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。

5.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,探究本文的说明顺序。

文章首先介绍物候、物候学的对象,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,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,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。

通常说明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,时间顺序、空间顺序、逻辑顺序。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,如由一般到特殊、由主到次,由现象到本质、由简单到复杂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密切的内在联系;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,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,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,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。全文采用逻辑顺序,条理分明,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,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
三.精读课文6-10段,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

1.学生齐读6-10段

2.提问: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换?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?

明确:不能调换。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,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。纬度影响最大,经度次之,高下差异又次之,古今差异最大。另外,纬度和经度是地球上位置的不同,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,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,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,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。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,接下来用“首先”、“第二”“第三”“此外”等连接词,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,条理清晰,易于接受。

第二课时

一.精读课文,体会语言准确严谨、生动优美的特点

1.引导学生逐段分析第一部分。

(1)与重拟第一段相比较?语言具有什么特点?这样写出这些起着什么作用?

重拟第一段:

一年有四季,春夏秋冬,周而复始。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。几千年来,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,据以安排农事。

第1段,以生动的写景笔调,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。文章并不提“物候”二字,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,完全符合人们由浅入深,从现象到本质这一认识过程。同时,在写法上有如向读者展示出一幅幅四季风景图,将各个季节的物候现象描述得有声有色,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对物候现象产生了兴趣。文章用“过后”、“再过”、“不久”、“于是转入”、“到了”、“准备迎接”等词语表示时间的推移,灵活而不呆板。这一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、生动、形象,而且配合十分恰当。如“大地”──“苏醒”,“草木”──“萌发”,“花”──“次第开放”(写春天);“植物”──“孕育果实”(写夏天);“昆虫”──“销声匿迹”(写秋天);“衰草连天”,“风雪载途”(写冬天)。虽然还没有接触到“物候”的概念,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'种种现象。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。

(2)第2段说明了什么?语言具有什么特点?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?

第2段,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,说明了“草木荣枯,候鸟去来”等自然现象同农事安排的关系。第二、三句列举了三个例子,写出了杏花“传语”、桃花“暗示”和布谷鸟“唱歌”与农事的关系,用拟人的笔调写来,十分生动,情趣盎然。这里为什么用两句来说明,而不用三个分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呢?因为杏花、桃花是植物,而布谷鸟是动物,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。此外,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,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。同时,前后两句的句型也不同。由此可以看出,标点符号完全是为内容服务的。

(3)第3段和上文有什么关系?写出了什么内容?

第3段,在前两段的基础上,直接点明物候和物候学的内涵。首先点明“物候”就是上文所介绍的种种自然现象,然后从古代到近代,从起源到发展,从知识到科学,介绍了“物候学”的形成及其功用。

这一部分介绍很引人入胜,文章不从概念出发,而先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,语言准确,描写生动,自然而然地过渡到“物候”这一说明中心上来,写得甚有情趣。

2.引导学生解题。

本文介绍的是有关物候方面的知识,但文章标题却用“大自然的语言”,采用这种说法有什么好处呢?

明确:首先,这种说法,将大自然拟人化了,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;其次,切合读者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,具有启发性。

3.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。

这一部分说明了什么?怎样说明的?

第二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。其中第4段先指出活生生的生物是观测物候的“活的仪器”,它虽“复杂”,却“灵敏”;又指出观测的数据对农业的作用,“简便”而“易掌握”。第5段则用具体的植物名称、具体的数字,具体说明了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。一段说明,一个实例,就有理有据地说明了事理。

4.引导学生逐步分析第三部分。

(1)第6段这个独句段,在行文上起着什么作用?

第6段是一个设问句,单独成段,领起下文四段;“首先……”、“第二……”、“第三……”、“此外……”。纲举目张,重点突出,眉目清晰。

(2)第7段说明了什么?怎样说明的?

第7段说明纬度对物候的影响。主要说明两层意思。第一层说“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,候鸟也来得越晚”,这是读者很明白的自然现象,只一笔带过。第二层说“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”,读者不易明白,就举例详加说明。

(3)第8段说明了什么?怎样说明的?

第8段说明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是“经度的差异”。先讲道理:这“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”。这一点可能会与人们所想的情况不同,因此接着连举两例来加以说明,使人确信无疑。

(4)第9段说明了什么?怎样说明的?

第9段说明影响物候的另一因素是“高下的差异”。先用一句话说明一般情况:“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越迟,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”。然后,用“不过”二字转折过来,详细解说“逆温层”这一特殊情况。文章对逆温层出现的季节、时间、气候条件、高度、原理和现象等作了具体的解说,使读者一目了然。

(5)第10段说明了什么?在说明方法上具有什么特点?

第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迟早的古今差异。写得简略,只用资料来说明这种现象。

以上四个段落的起始句,写得灵活而有变化,读起来不枯燥、不呆板。分别写了四个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,按影响的大小依次排列,从主到次,条理清楚。

5.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。

这一部分说明了什么?是怎样结束全文的?

这一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,以表达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、争取农业更大丰收的愿望,结束全文。

第11段首先说明物候学的性质:接近生态学和农业气象学。然后分别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:

用“首先”突出其主要意义。其他意义用“对于”、“确定”和两个“可以

利用来”略说四点。最后再说对山区农业发展的意义。

第12段,提出“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”的希望。结尾又提“大自然的语言”,紧扣了本文的标题。

三.进一步理清本文说明顺序

本文还十分注意段内层次的安排。有的以时间为序。如第1段按一年四季的时序说明;第3段说到物候知识的起源和发展,是从古代到近代说明。有的以空间为序,如第8段列举两例,一例是大连与北京相比,一例是烟台与济南相比,安排也很顺当。

又如第9段说明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。第一句提出观点,统领全段。下面分两层说明。第一层(第2句)说明常规情况,这种情况一般人都理解,只用一句带过;第二层(第3-8句)说明另一种特殊情况。第一层写得也极有条理。先用一句表示转折,领起下文。然后举例说明。举例时先解释,什么是逆温层,后说理,再说明具体情况,这种特殊情况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,所以说明详尽。

四.说明方法:

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举例子、作比较和打比方等。

举例子的方法运用最普遍。举出具体的例子来对比较抽象的道理做深入浅出的说明,便于读者理解。如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时,举出了1962年由于没有注意根据物候观测播种花生而受损害的实例。举例的多少要根据需要。一般只需举一例即可,也有举两例甚至更多的。如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,一般人可能会认为近海地区的气温比内陆地区暖和,而事实上近海地区的春天反比内陆地区寒冷,举一例读者可能会认为是偶然性,所以连举两例,足以使人信服了。

作比较也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。通过比较,可以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。如说到纬度的差异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时指出:“早春三四月间,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,但是到晚春五月初,南京刺槐开花时间只比北京早十天。”

本文还多处运用打比方的方法。打比方的目的是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和形象化。本文中往往把一些巧妙的比喻同拟人融为一体,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。“如杏花开了,就好像大自然……”这两个分句,就很富表现力。

教师小结本文的逻辑脉络。

文章从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,顺序说明了物候──物候学──物候学的作用──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──物候学研究的意义。由浅入深,从具体到抽象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。说明条理清晰,语言生动通俗,又采用了举例子、打比方等说明方法,使读者在兴趣盎然中懂得了科学道理。

布置作业

1.完成指导用书。

2.完成课后练习三。

《【精品】《大自然的语言》教案3篇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